搜索

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什么(视死忽如归的原文及翻译)

[复制链接]
查看72 | 回复0 | 2022-2-1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句大意】
  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国家危难之时我们应该奔赴前线,英勇献身,死就被看作好像载誉回家一样光荣,满足而且高兴。
  【出处】
  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作者小传】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生前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不再过多赘述,可参考凌寒早些时候的另一篇文章
  ——深度解析“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背后的故事
  【深度解析】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政治上的腐败,先后经历了“十常侍乱政”“黄巾起义”等等长时间的动乱,边境防务基本处于荒废的边缘,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见有机可乘,经常侵扰进犯,给中原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苦难。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又发生了一件历史上的大事,就是“赤壁之战”,此役后,天下基本三分,三足鼎立的形势基本确立。曹操控制了北方中原地区,向南想要实现统一全国,向北则实际上担负了安定边疆的重任。
  在这种情势下,英勇豪迈、慷慨激昂、为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献身、建功立业,便成了建安时代的主旋律。
  曹植也曾在军旅中成长,跟随曹操数次南征北战,所以曹植也希望成为一位武艺高强、保家卫国的青年英雄。
  一位白衣少年英姿飒爽,胯下一字雪白玉逍遥,掌中猩红落日宝雕弓,纵马奔驰在西北广袤的大戈壁,带领一队矫健的骑兵绝尘而去,只留下漫天黄沙。
  
  几天以后,边境上来犯的匈奴大营内乱成了一锅粥,首领早已死于非命,常言道“人无头不走,鸟无翅不飞”,没有了领导的军士们竞相奔走逃命,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啊,但是少有人逃出中原军队的包围圈。
  终于,中原军队大获全胜,打扫战场,清点战利品,收敛牺牲的弟兄们的遗体,没有人因为兄弟们的牺牲而退却,为国捐躯,死则死哉,就如同回家一样平常。
  这是一群多么让人崇敬的英雄形象啊!是他们,保我边民;是他们,保我边境;是他们,保我民族;是他们,保我国家;是他们,保我华夏!
  似卫青霍去病在世,如李广窦宪重生!
  
  就这样,曹植个人的激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大多数年轻人的理想和愿望,都凝聚在了这位英勇无畏的白马英雄身上。为了赞颂白马英雄保家爱国、奋不顾身的形象,也为了体现他建功立业的想法,于是禁不住诗兴大发,挥笔写了这首《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两句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娴熟、英勇豪侠的少年英雄形象,表现了愿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后来,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鼓励革命志士为了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应当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晴雪网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晴雪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该作者有涉嫌侵权违法的行为,请立即请联系管理员以及时处理,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违法内容!

注意事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轻信!请谨慎鉴别!请不要轻信页面中的信息,尤其是其中关于功效、疗效、链接、教程、地址、联系方式(QQ、电话、二维码、微信号等一切联系方式,特别是涉及到付款、输入隐私信息的操作)等信息!

晴雪网一个信息分享平台,为您提供精准各种百科知识、生活常识、诗词语句、趣味故事等潮流时尚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