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沁园春雪时代背景简短)

[复制链接]
查看60 | 回复0 | 2022-2-1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你不知道的《沁园春·雪》写作背景
  军事新闻传播系8队 刘劼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每读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不禁为其中排山倒海、大气恢弘的豪迈气概所折服。对于词句本身,人们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这篇“睥睨六合,气雄万古”的巅峰之作是主席在面对何种处境下所创作的吗?
  1936年2月初,毛泽东率领长征队伍准备渡河东征。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在俯瞰北国雪后的大好河山后,挥毫写下《沁园春·雪》。
  在多数人想象中,主席写这首词时一定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否则不可能有如此“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事实上,当时的毛泽东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从容。
  让我们再看一眼创作时间:1936年2月。此时,国内蒋介石继续推行反革命的内战政策,加紧对红军的“围剿”;国外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势力,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略;甚至在党内,以张国焘为代表的野心家另立“中央”,妄图分裂党,攫取最高权力……内忧外患、遍地狼烟,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遭遇最严峻的考验。革命的前途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人们在怀疑,在犹豫,谁心里都没有底。
  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长征道路艰苦卓绝、革命前景迷茫黯淡……如果时间有颜色,那么当时的主色调一定是灰暗凄冷的。然而,肩负着历史和民族重任的伟人总能在绝境中看到希望、从黑暗里窥见光明,在中国阶级斗争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风云激荡中坚定信仰,矢志革命道路,乐观前行。
  如果说,《沁园春·雪》完成于中国共产党战胜内外敌人、建立新中国之后,其价值或许更多地体现在词句本身的文学成就上。而事实上,这首词最为珍贵之处正是在于它是在革命道路最为艰辛的长征途中所作。
  当年曹操灭袁绍、降荆州,天下大半尽入囊中,好不得意,故立于船头,横槊赋诗。曹操亦算乱世英雄,所向披靡时尽显豪情。而更有人,在失意困境中亦可抒怀咏志、吐纳万象。相比之下,后者更可谓英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长征途中所作的《沁园春·雪》不仅反映了不惧艰难、无坚不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展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意义,弥足珍贵。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晴雪网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晴雪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该作者有涉嫌侵权违法的行为,请立即请联系管理员以及时处理,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违法内容!

注意事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轻信!请谨慎鉴别!请不要轻信页面中的信息,尤其是其中关于功效、疗效、链接、教程、地址、联系方式(QQ、电话、二维码、微信号等一切联系方式,特别是涉及到付款、输入隐私信息的操作)等信息!

晴雪网一个信息分享平台,为您提供精准各种百科知识、生活常识、诗词语句、趣味故事等潮流时尚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