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比较悲情的诗句(凄凉悲伤又唯美的句子)

[复制链接]
查看64 | 回复0 | 2022-2-8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喜欢诗词?
  有人说:在最悲伤的时候,总是能找到一句诗词完美地形容此时的心情。细细咀嚼之时,感觉也变得更加深刻。
  每每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感受古人的悲欢离合,怀想今生的风华岁月,心中总会生发出无限感慨。
  拜读前人的诗词,感受今生的故事,有些情,初尝就不能自拔,有些诗,初读已热泪盈眶…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白居易《梦微之》
  在元稹去世九年后,有一天白居易做梦,又梦到了两人曾经携手一起游玩、千里之遥互传书信的那些光阴,醒来后,才发现只是一场梦。
  诗人伤怀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感怀诗。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想你长埋九泉之下,尸骨许已化成泥沙,我这衰朽的残躯却还寄住在人间,一任白发满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生与死的距离,因为它们之间永远没有交点,没有尽头……我还能思念你,但却永远都见不到你了。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半死桐》
  这是贺铸怀念去世妻子的悼亡词,在他57岁客居苏州时,妻子突然离世。
  贺铸中年以后曾经多次路过或客居苏州,前一次他还是与妻子赵氏一同来的,后一次他却已是孤身一人。
  苏州景物依旧,可曾陪着我絮语家常、携手共赏美景的人,却已不再了。
  “同来何事不同归”,我们一同来的,为何不一起回去呢?以后呀,还会有谁为我挑灯夜补衣呢?
  人世间最悲伤的,莫过于物是人已非。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军的将士们为了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又有谁知晓他们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自古以来,有战争就会有生的别离,死的别离,于是有了征夫诗,有了思妇诗,有了诗作里缠绵的情意和无尽的悲情。
  如今看来,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经历诗中的悲苦,但诗中的切切真意,丝丝情深,都根植于我们的内心,读一次便再也无法忘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容若《浣溪沙》
  这首词是纳兰容若悼念亡妻卢氏所作。
  记得从前你我二人趁着春日好景,彼此赌诗,嬉笑之间,衣襟上犹满带茶香。
  当时觉得最平常不过的场景,如今啊,却再也无处觅见。明明啊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路等着一起走,
  还有那么长的余生等着并肩携手,可只一回头,你却不见了,唯有残阳草树,萧瑟西风。
  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大约在蒋捷三十岁左右,南宋的土地已彻底为异族铁蹄所踏,他一生大部分岁月是在元朝统治下度过的。
  因为对元朝初年奉行的民族高压政策极度不满,他的一生都在隐居与流浪。
  这首词就像是他一生的投影。
  由少年而至中年、老年,人生的况味我们总不可避免要尝一尝,只愿你历尽千帆,内心依然安然无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梦记》
  这首记梦是苏轼写给亡妻王弗。
  在孤寂的夜晚,诗人重又梦到已离世经年的妻子。
  她仍是坐在梳妆台前,月华笼罩,两人相对,明明有千言无语,却最终哽咽难言,唯有泪水轻轻滑落。
  在安葬妻子的山坡上,苏轼亲手种下了三万棵雪松。每一棵树里,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深。
  有人说,只要还有人想念,逝去的人从不会真的逝去。如若可以,我多希望用自己在世的岁月,换取时光的倒流。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 昨夜寒蛩不住鸣》
  这首词大概写于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一生精忠报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希望“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然而眼看自己未老头已先白,他想要把自己的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了,又会有谁来听呢?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
  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已别,
  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
  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薄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行成稿。
  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顾贞观《金缕曲词二首》其二
  《金缕曲词二首》是清代文学家顾贞观为了求纳兰容若搭救好友吴兆骞而作。
  吴兆骞于顺治十四年(1657)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涉入丁酉江南乡试科场案,后被流放宁古塔。
  感念朋友深情的顾贞观,曾大力搭救,然而自己本也是郁郁不得意,苦无对策,内心悲伤不已。
  康熙十五年(1675年)冬,顾贞观于冰雪中想到友人的凄苦境遇,写下了《金缕曲词》二首,寄给了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读完后,泪下数行,说:“河粱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后经纳兰父子的营救,吴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
  世界上本就没有感同身受的事情,人类的悲欢也并不能想通,但遇上一个不计成本舍身相救的朋友,唯有心怀感恩,好好珍惜这份情!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杜甫《赠卫八处士》
  这首诗作于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在那里他偶然遇见了少年时的友人,匆匆相聚,便要别离,一时生出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诗。
  参(shēn)商,是天上的两个星星的名字,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阙伯,季曰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意思是说,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因为终日争斗,干戈不断。后帝便将他们两人分别迁往商丘与大夏。
  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两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有时便如参商二星,别离容易,相聚却是千难万难。
  最后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带湖居住期间,辛弃疾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着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少年时候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最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也要强自说愁。
  而今人到中年,终于尝遍了忧愁的滋味呀,想说些什么,最终却只有淡淡的一句“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由少年而至中年、老年,生命中的愁苦只会体味得愈加真切,可能说出口的愁苦,却已越来越少。
  
  我们都在无可奈何地长大,不想长大,也要长大;我们都在无可奈何地变老,不想变老,也要变老。
  生命中的风霜在一次次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熟,什么才是真正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人生!
  余生,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各自精彩,在看不到彼此的岁月里,也能熠熠生辉!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晴雪网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晴雪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该作者有涉嫌侵权违法的行为,请立即请联系管理员以及时处理,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违法内容!

注意事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轻信!请谨慎鉴别!请不要轻信页面中的信息,尤其是其中关于功效、疗效、链接、教程、地址、联系方式(QQ、电话、二维码、微信号等一切联系方式,特别是涉及到付款、输入隐私信息的操作)等信息!

晴雪网一个信息分享平台,为您提供精准各种百科知识、生活常识、诗词语句、趣味故事等潮流时尚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