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卧看满天云不动全诗(卧看满天云不动哲理)

[复制链接]
查看54 | 回复0 | 2022-2-8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号简斋。杜甫诗的音节,是唐律诗里最洪亮而又沉着的,很多学杜甫的人忽略了。而陈与义注意到了。特别在经受靖康之难后,诗人经受了与杜甫安史之乱相同的逃亡,有了和杜甫一样,国破家亡,沦落天涯的感悟。他的诗后期有:草草檀公案,茫茫杜老诗。“,”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任满回京途中。襄邑,在今河南。
  两岸红花开得灿烂,照得船也红通通的,长长榆树堤,给我带来半日榆风。躺着看天,云半天也不动,却不知,云和我一样,都是奔着东去也。
  诗人应是高兴的,红花染红了船,榆堤送来榆风。这里的风,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风。诗人写的上京路,何尝不是”青云路“?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里有参照物的选择。诗人以船和自己作参照物,云不动,自己和船也不动;如果以岸为参照物,自己和船是向东的,云也自然向东。诗人是不是也想到,我在船里啥事也没干,但离京越来越近,离志向越来越近。天上掉馅饼,运气好到爆。
  关于诗与乐(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古人是这样说的: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志在心,声在耳,容在眼。通过眼与耳,到达心与心通。所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古之歌者,先有词,后有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也就是说,古代,士人先写出诗,歌唱家唱出来,音乐家因之作曲。所以是”声依咏“。
  近人呢,先有声,再填词,是”咏依声“。
  这体现了古今何为贵的问题。古代,以士大夫为尊,艺者,伎也,地位低下。所以艺术,都要因诗人之志而立。比如乐曲家,歌唱家,包括书法,都不是”大道”, 为“小道”耳。
  今天呢,艺与术为尊,“文”转向了幕后,成了小道,所以“咏依声”。现在的作词人,编剧,小说家,作家等等,哪有演员,歌唱家风光?可能现在文人的“志”无法立足,只能附在“艺术”身上,休闲时娱乐一下。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孟子说:仁言不如仁之声入人深也。就是说,言可文过饰非,而音乐与歌唱,不可隐匿。音乐与歌唱,是心之所动,心动,不可伪装。说话,可以言不由衷,歌唱与音乐,一点假都掺不得。今人在追求真情实感,而不是伪装。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晴雪网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晴雪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该作者有涉嫌侵权违法的行为,请立即请联系管理员以及时处理,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违法内容!

注意事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轻信!请谨慎鉴别!请不要轻信页面中的信息,尤其是其中关于功效、疗效、链接、教程、地址、联系方式(QQ、电话、二维码、微信号等一切联系方式,特别是涉及到付款、输入隐私信息的操作)等信息!

晴雪网一个信息分享平台,为您提供精准各种百科知识、生活常识、诗词语句、趣味故事等潮流时尚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